原標題:
【新春走基層】非遺過大年 文化進萬家 
福安新聞網消息 1月10日晚,積極響應福安市2020年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和新春走基層活動,福安市平講戲藝術傳承中心,在溪尾會場舉辦專場演出,演出戲目《馬匹卜駁妻》。
“平講戲”是閩東人民智慧的結晶,系閩劇前身之一,古代即流行于福寧府、福州府,至今有500多年歷史。它采用閩東方言演唱戲文,由于唱詞和對白都用方言,平白如講話,故稱“平講戲”。平講戲唱腔多吸收民歌俚曲、道腔釋樂,有南戲柔曼溫婉的鄉音,又吸收了弋陽腔“一人主唱,眾人幫腔”的特點,閩東人稱之“掏聲”。樂器中有“毛胡”、“雙清”、“魚鼓”、“刀鞘板”等,凸顯平講戲特色。主要的傳統劇目有“十三三”、“十八雙”、“三十六贈”、“七十二雜”等 300多個劇目。它的唱詞韻律,以《安腔八音》(福安方言)為標準,由老藝人記述,曾載入《中國戲曲志》、《中國戲曲音樂集成》、《中國戲曲劇種大辭典》等十多種文獻。
2012年9月,福安市閩劇團劃轉為福安市平講戲藝術傳承中心,全面開展保護與傳承工作。經六年艱苦努力,逐級上報,2014年將已絕響50多年的平講戲成功申遺,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僅有一個國辦團體支撐的戲曲劇種所屬院團,被文化部譽為“天下第一團”)。
《馬匹卜駁妻》是明清南北戲曲共有的劇目,通過看似鬧劇的人際關系在誤會巧合以后回歸正常,其中蘊含著普通人生對于社會秩序的遵守,并體現出樂觀喜慶的生活態度。平講戲做了更加喜劇化的地方改造,充分調動閩東生活元素和民間表達方式,在這塊文化土壤上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戲劇風格。而新的整理改編用“道是無情卻有情,巧計成真配成雙”的理念,進行了更加精致化的提升,喜劇風格濃郁,人物性格鮮明,行當角色豐富,生活氣息厚重,地方個性飽滿。建議在充分尊重鄉土趣味的前提下,避免諧趣風格走向俚俗粗陋,創造民間而不失清澈的舞臺印象。
送戲下鄉不僅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更展示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平講戲的獨特魅力,推進了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弘揚。(鄭玉良 郭楊貞)
福安新聞網www.igoxweef.bu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