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一張郵票的故事 福安新聞網消息(林長興)5月9日,是周恩來總理親筆題詞“傳郵萬里,國脈所系”贈送我的先輩林卓午先生80周年的日子,每當我看到周總理的親筆題詞“傳郵萬里,國脈所系”就會情不自禁地想到我的先輩——林卓午先生。他是國共通郵的先驅者。他離開我們已經60多年了,他為中國的解放事業和畢生傾注郵政事業的業績卻留在眾多人們心中,永不磨滅。
一
林卓午先生,字叔卿,1889年生于福安市康厝鄉蘇坂村。父元愷,清舉人,當過知縣。11歲時隨父去南昌,在熊氏英文學塾就讀。19歲高中畢業即考入北京郵電學院,不久加入郵政協會。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林卓午先生投身革命,在大元帥府交通部任職。1931年重返北京郵政學院續讀,次年畢業。先后在附件三都澳﹑馬尾﹑惠安﹑廈門﹑福州和上海等郵政局工作。后調上海郵政管理署任副郵務長兼保險處主任和視察。其時,他目睹我國郵政大權被帝國主義所操縱,憤慨萬分!為收回郵權,他不顧自身安危,發起組織全國性的郵務促進會并被選為常務理事,積極配合朱學范為領導的郵務工會發動全國郵政職工罷工,開展抗拒洋人霸占郵權運動。在全國郵務工作者的聲援和輿論壓力下,終于迫使帝國主義于1928年交還了郵權。
1933年,國民黨政府屈服于帝國主義的壓力,企圖再度把中華郵政大權拱手奉送外國人。為了抵制這一賣國行徑,以朱學范為首的包括我的先輩林卓午先生等在內的8人組成了罷工行動委員會,再次發動全國郵政職工護郵罷工7天,迫使蔣介石﹑陳公博和上海市市長吳鐵成與罷工行動委員會進行談判,終于爭回了郵政自主權。林卓午先生擔任上海郵政管理局視察期間,還曾受總局委托到廈門調查一樁洋人局長毆打中國職員及唆使親信秘密撕下國外函件郵票的違法事件,這個洋人局長專橫傲慢,職工攝于他的權威,不敢上訴。林卓午先生從職工中了解到確鑿的證據后,終于迫使這個洋人低頭寫了悔過書,并由總局革除了這個洋人的局長職務。事后,林卓午先生也因此被調離上海,貶往西川﹑宜昌等郵局工作。
1973年盧溝橋事變后,抗日戰爭爆發,正在成都擔任西川郵政副局長的林卓午先生認為國難當頭,匹夫有責,毅然請纓上前線,從事危險而艱苦的軍郵工作,任西北地區第三軍視察段少將總視察,授少將軍銜,負責晉﹑陜﹑甘﹑寧四區軍郵和普郵業務視察工作,在西安設立辦事處。當時,中共提出抗日民主根據地同國民黨統治區通郵的真誠建議,林卓午先生表示贊同,并十分感動。他多次與任西安八路軍辦事處的陜甘寧邊區政府主席林伯渠同志聯系會晤。通過磋商,陜管局于民國23年(1934年)2月下達1168號文,令膚施(即延安)局派員整頓三原至緩德的郵路,改變了國共兩區通郵的癱瘓狀態。當時延安沒有國民黨銀行,邊區內中華郵政各局的業務經費都通過西安八路軍辦事處的關系代為劃撥給陜甘寧邊區銀行主任,這就從經費上支持了邊區內中華郵政的存在和業務的發展,這些都是林卓午先生與林伯渠同志密切聯系后實現的。林伯渠還親筆題寫“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贈送卓午。
林卓午先生為了做好國共通郵工作,經常出入西安八路軍辦事處,遭到特務的猜疑。為擺脫這種局面,1939年冬天,林卓午先生以慶賀與林伯渠聯宗續譜為由,邀請軍郵視察段同事多人在西安東大街“香口湘菜館”聚會,林伯渠同志亦被邀請出席聚餐會。其時兩人雖同姓而祖籍分隸湘閩,聯宗一事無非托辭,有意制造假象,以避免特務的懷疑與監視而已!
二
1940年5月9日,周恩來同志應林卓午先生邀請,在林卓午的陪同下,驅車來到坐落在西安宋家花園的軍郵辦事處,與軍郵段負責人商談國共兩區通郵有關問題后,周恩來同志來到門口空場地上,給軍郵段全體員工做時事報告。那天周恩來同志身穿灰布軍裝,腰系皮帶,顯得格外精神。他的講話一直是站著進行,講了近兩個小時。他對時局中的精辟分析﹑熱情生動的語調,使林卓午和同事們深受鼓舞,堅定了抗戰必勝的信心。會后,在林卓午先生送周恩來同志回西安七賢莊八路軍辦事處時,心有所感的周恩來同志揮筆題下“傳郵萬里,國脈所系”贈送林卓午先生。這是偉人的企盼,也是偉人對林卓午先生的最高獎賞!卓午先生還受林伯渠的委托,在寄往解放區的軍郵件里,把親自或托人設法購買的藥品﹑電訊器材﹑書刊等國民黨禁運物品,暗中分發轉運給邊區軍民以應急需。
在周恩來同志題詞的鼓舞下,為了進一步做好國共兩區通郵,林卓午先生決心親赴延安,同中共方面會商通郵有關問題。1941年冬將近年底時,林卓午先生乘坐一輛郵政帆布棚“道奇”卡車從西安出發,車上乘著馮玉松等隨員,還帶著運往陜北和山西的郵件800多公斤。由于公路和橋梁損壞甚多,有時還得空車行駛,從西安到延安走了4天。在未進延安前,林卓午先生除去帶有國民黨少將軍銜的軍服,換上一身棉布普通軍裝。到達延安時受到葉劍英﹑彭真等同志的熱情接待,林卓午先生和其他隨員﹑司機等5人被安排在“八路軍交際處”食宿。在延安停留期間,林卓午先生曾多次受到毛主席和朱德等領導同志的接見并會談。那時正值1942年新年,林卓午等被招待在邊區參議會禮堂觀看魯藝實驗劇團為新年演出的話劇《帶槍的人》。又一次是由毛主席﹑朱德﹑葉劍英﹑彭真等同志親自到交際處接林卓午一行到楊家嶺中央禮堂,觀看話劇《上海屋檐下》。除毛主席因事中途離座先走外,朱德等同志一直看到劇終才離開,并用車將林卓午等人送回交際處。在延安停留的20多天里,受到中共中央領導同志的關懷和熱情款待。
林卓午先生在延安與中共方面商談通郵的許多問題,如沿途軍政對郵政的檢查﹑建立軍郵聯絡電臺﹑邊區內中華郵政在業務中法印與邊印的比率兌換辦法等事項。通過協商,順利達成協議。第18集團軍總司令部于1942年1月14日頒布了由總司令朱德﹑副總司令彭德懷﹑政治部主任王稼祥簽署的《關于郵務問題的通令》,飭令各地軍政部門給郵務以充分之業務便利與妥善保護。延安《解放日報》于1942年1月21日刊登了“十八集團軍與軍郵總視察商定敵后郵務辦法,通令各地軍政切實執行”的消息,并刊出朱德致林卓午的電報和通令全文。在林卓午先生的努力下,中國共產黨積極倡導的國共兩區通郵,終于克服重重困難得以實現。
然而林卓午先生的行動觸怒了國民黨當局,1942年2月初,林卓午一行從延安返回西安后,他的隨員馮玉松即遭秘密逮捕,林卓午先生的家也被特務查抄,行動受監視。不久當局便以“糊涂昏憒”的罪名把他撤職,貶到安徽省霍山縣郵局“控制”使用。1945年,他再度調回福建省郵局任幫辦。其間,福安進步青年劉宗璜﹑繆紹光﹑陳松青﹑卓玉藻﹑繆應文等無辜系獄。林卓午先生不顧個人安危,奔走營救,甚至以性命擔保。盡管歷盡艱險,但林卓午一直無怨無悔,以周恩來的題詞勉勵自己,為祖國的郵政事業竭盡全力。1947年林卓午先生回到福安當選國大代表,1948年冬,便自動申請引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他欣然參與工作,為家鄉建設做了許多有益工作,當選福安縣人民代表,先后擔任福安縣人民政府常委﹑福安專區土改委員﹑縣政協副主席﹑省政協委員﹑民革福建省委候補委員。1957年7月18日 因當時的社會局勢以致其不幸逝世,終年68歲。1981年1月20日平反,福安縣政協為林卓午先生召開了隆重的追悼會。中央﹑省﹑地﹑縣有關部門和領導分別獻送花圈,發來唁電。并在福安富春公園和林卓午的故里林氏宗祠門口各立一塊“傳郵萬里,國脈所系” 的石碑。
三
林卓午先生去世后,周總理的珍貴題詞由林卓午先生的子女用心保存著,在十分困難的處境中幾經周折,仍珍藏完好。1981年4月22日,正當海內外炎黃子孫熱切盼望大陸與臺灣早日實現通郵之際,林卓午先生的子女將珍藏四十年的這一重要題詞獻給國家。福建省郵電管理局受郵電部委托,在福州舉行接受儀式。是年6月間,應郵電部邀請,林卓午之子林孝祥前往北京參加授獎典禮儀式。由前郵電部部長﹑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朱學范主持儀式。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新華社都做了報道。朱學范在儀式上高度贊揚說:“林卓午先生不但是中華郵政前輩,也是熱心國共通郵的先驅者,歷史自有公正評價;人民也永遠不會忘記那些熱愛祖國,對祖國統一事業做過好事﹑有過貢獻的人!薄度嗣袢請蟆穭t于81年5月9日刊發朱學范《要把“國脈所系”的大事辦好》全文;中央郵政部亦于是日發行了“傳郵萬里,國脈所系”紀念郵票一枚,首日封一枚,延安﹑西安﹑淮安﹑福安同時舉行了首發式,在國內外引起了極大反響,促進了海峽兩岸的通郵通電。1983年5月9日,福安郵協印制了“傳郵萬里,國脈所系”發表兩周年紀念卡。1990年題詞50周年之際,中央電視臺“國脈所系”電視系列片攝制組專程到福安開機拍攝林卓午先生的事跡。
一代郵表,萬世楷模,林卓午先生的一生是熱愛郵政,熱愛祖國的一生,無論在哪一時期他都深明大義,有膽有識。我們今天要以他榜樣,學習他,弘揚他的精神,這對于早日促成祖國大陸和寶島臺灣通郵通電,為早日實現寶島臺灣和祖國大陸的統一,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林長興)
福安新聞網www.igoxweef.buzz